在很多家庭里,表面上岁月静好,各司其职,实际是压抑着汹涌的情绪,走不进彼此的内心,没有深入的交流。
父母白天是奋斗的工作人员,孩子白天是努力学习的学生;父母晚上是指导孩子写作业的老师,孩子晚上还是受训的学生。
各司其职的“角色”让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情绪和孤独;心力交瘁的父母却换不来一点点孩子的感恩。
家庭到底应该承载什么样的功能?
父母付出了那么多,为什么孩子依然出问题?
到底如何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?
1
我们总认为一个人处于这个“角色”,那么他就应该承担这个角色的责任。
比如:她是一个妈妈,她就应该照顾好孩子;他是一个爸爸,他就应该挣钱养家;他是一个员工,他就应该做好本职工作。
而且当我们发现他做不到时,会感到愤怒,不知不觉中给他们扣上了这顶“角色”的帽子,理所应当的认为他们应该做带着这顶帽子该做的事。
但并不是带了帽子,就该站到太阳底下;穿了雨衣,就不该站在屋檐下避雨。
一个家庭里,不管是照顾孩子也好,挣钱养家也好,对于爸爸妈妈来说都是共同的责任。
相互扶持,相互理解,才能支撑起一个家庭。
当各自做不到,或者做错这件事时,我们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?
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妈,面对新出生的孩子,她手忙脚乱,身体非常虚弱,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照顾;
爸爸可能在原生家庭中也没有学到身为一个男人的职责,他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做一个丈夫;
孩子也许还没好好感受爸爸妈妈的爱,就有了弟弟,这时候家长希望她做一个好姐姐,她还不想承担这些,不想一夜之间变的懂事。
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“角色”去考虑,所以家庭中就萌生了孩子的叛逆、厌学、亲子关系差、家庭氛围紧张等等情况。
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,一个家庭的混乱,往往始于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理解彼此的“角色”。
2
有一些家庭,孩子指责父母不理解自己,甚至要求父母给自己赔偿。
虽然孩子不能完全清楚的表达原因,但是我在给孩子咨询以后发现,这些家庭的共性是,父母并没有承担起父母功能。
尤其是前两年孩子需要上网课时,很多家庭的父母一直在督促孩子学习,辅导孩子功课。
在这些家庭里面,父母已经变成了老师,只承担了老师的角色,他们放下了自己原来的角色,他们忘记了自己作为爸爸妈妈的一些责任。
比如:营造好的家庭氛围,跟孩子谈心,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,陪伴孩子,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等。
针对这个问题,其实古人早就有了应对的方法,那就是“易子而教”。
《孟子·离娄章句》:古者易子而教之,父子之间不责善。责善则离,离则不祥莫大焉。
古时候的人互相易子而教,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,否则就会导致亲情淡泊,日益疏离,这是更大的不幸了。
作为父母,我们就是孩子眼中最安全的避风港,孩子在外闯荡的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有喜悦,也许会有不如意的地方。
他们就像一艘艘小船,需要离开海港去大海远行,也需要回到这个温暖的港湾补充能量,去跟自己所爱的人分享他们的喜悦。
有人能够倾听,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,也有人能够抚平他们心灵的伤痛,这个就是家作为港湾的意义。
那当家庭不能承载这些,父母忽视了自己这部分功能,孩子就像一只只能在大海漂泊的小船,内心变得非常的孤独无助,精疲力竭,直至消耗完所有的能量。
3
曾经有一个孩子因为抑郁来做心理咨询,有一次小A(化名)偶然提到一句说很羡慕一个同学,同学有一个哥哥,哥哥可以保护他,让他不受欺负。
小A和同学的关系比较好,所以也受到同学哥哥的照顾,在学校也没遭受过校园欺凌。
当时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说。
后来我们谈到他对爸爸的看法的时候,他说,爸爸在家里非常严肃,和爸爸相处让他非常紧张。
这时候,我突然明白小A为什么想要哥哥。
因为他在家庭里没有办法找到男性榜样力量,这是他一直很渴望的。
对于小A来讲,爸爸只是偶尔出现一下,每一次出现只是过问一下他的学习成绩,给他一些钱。
这样一个父亲的形象,在小A眼里是冷漠的,疏远的,不可亲近的。
可能对于爸爸来说,内心也很委屈,因为爸爸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多,他在外面辛辛苦苦的挣钱,很不容易。
在很多方面,他已经比别的父亲做得更好。
比如:他觉得自己成长环境充满了争吵、愤怒,所以他发誓绝对不会打骂自己的孩子,在家里都要好好说话,不给孩子带来一点负面影响。
但爸爸没有意识到的是,自己压抑的情绪也在影响孩子。
因为爸爸不会抒发和处理情绪,在家里,他就像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。
一个只会讲道理的爸爸,虽然不打人,但依旧不可亲近。
很多爸爸以为男性力量的传递,是需要坚强的,有力量的方式,比如打压孩子,甚至粉碎他们的自尊心,才能让他们建立一个特别坚强的内心。
但是这样长大的孩子是压抑和痛苦的,他们看起来比较坚强,同时也是异常脆弱的,会突然因为某一些事情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。
实际上男性的力量,恰恰是在表现温柔时传递的。
我有一个朋友,他的爸爸是一位军人,是一个坚强的、厉害的、要面子的人。
有一次爸爸严厉的批评了他,事后发现错怪了孩子,爸爸会跟他道歉,还说自己是第一次做爸爸,很多事情也许做的不好,希望你能够多包容。
这件事让他感动了很久很久,因为爸爸能非常敏感的关注到他的感受,并且愿意放下身段给他道歉。
我问他说,你觉得爸爸为什么会这样做,他非常非常肯定的跟我说,因为他爱我。
他说我和爸爸很像,既坚强又灵活,不会认死理,不会钻牛角尖,知错就改。
这时候我们就能明白,爸爸给他的这种坚强的力量,不是只有硬度,重要的是有一股韧劲。
5
前段时间重温了台剧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,又引发了对亲子关系的众多思考。
很多人都呼吁父母不要再把孩子当作“自己的”的孩子。
但是,当孩子对“父母”怀有敌意时,很多问题也难以解决。
所以,我认为只有亲子之间都愿意尝试听听对方的心声,才是亲子关系和解的真正契机。
Q
给父母:
希望孩子不叛逆,不厌学,仅仅做好各司其职的“角色”是不够的。
深根在父母脑海中的遗憾、心中深处的害怕、融入骨子里的过往习惯,都远远比表象的教养行为更能解释父母的行径。
所以父母深入思考、尝试理清自身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,找出具体希望改变的方法,才是改变孩子更有效的方式。
Q
给孩子:
你的许多痛苦和悲伤,都源于缺乏一个与父母沟通的契机。
某种程度上,父母也很难看穿社会带给他们的恐惧,不易摆脱成长过程中内化的社会期待,才不知不觉让爱变成了焦虑与控制。
所以,父母不仅是在照顾你,而你也在照顾父母,家庭就是一个“彼此照顾的协力团队”。
互相理解,彼此支持,才是家庭中每个“角色”应该做的事。
发布于:山东